6月30日,william威廉英国官网星火志愿队前往皖北烈士陵园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、史料整理、志愿服务及访谈交流等形式,深入探寻红色记忆,感悟革命精神,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文化。

当天上午,星火志愿队队员们抵达皖北烈士陵园。陵园内松柏苍翠,纪念碑高耸入云,镌刻着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队员们首先来到革命纪念馆。馆内陈列的步枪、望远镜、战地日记等实物,以及泛黄的照片、详实的文字记载,无声地诉说着皖北地区的革命历史。

“这是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,皖北群众支援前线时使用的独轮车,当时正是靠着这样的‘运输线’,前线战士们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物资。”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辆布满磨损痕迹的独轮车介绍道。队员们仔细观察着车辙里的凹陷,触摸着木质车把上的包浆,仿佛能看到当年军民同心、奋勇向前的场景。
在烈士事迹展区,“皖北刘胡兰”喻尊侠的故事让队员们驻足良久。这位年仅16岁的女战士在敌人的酷刑面前坚贞不屈,最终英勇就义。“看到她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,字迹虽然稚嫩,却透着一股不屈的劲儿,这种精神太让人震撼了。”队员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,不时停下笔擦拭眼角。
实践中,队员们不仅是红色历史的学习者,更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。他们主动承担起部分游客的引导和讲解工作,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,结合当天的所见所闻,向参观者讲述革命故事。“我们希望能用年轻人的语言,让更多人尤其是同龄人了解这些历史,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”队员在为一群小员工讲解时,特意放慢语速,用生动的比喻解释战争年代的艰难。
活动期间,队员们还采访了皖北烈士陵园管理处。“皖北烈士陵园安葬着2000多名革命烈士,他们来自不同地区、不同岗位,却有着共同的信仰。”讲解员指着烈士名录墙说,“近年来,像星火志愿队这样的青年团队越来越多,他们带来了活力,也让红色故事传播得更广。”他提到,陵园正在整理烈士资料,希望能与高校合作,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史料数字化工作中。
下午,队员们分组开展志愿服务。一部分人协助工作人员整理馆藏文献,将散落的烈士事迹材料分类归档;另一部分人则在陵园内进行环境清扫,擦拭纪念碑基座上的灰尘。“擦拭纪念碑的时候,心里特别庄重。这些烈士用生命换来了和平,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的安息之地保持整洁。”队员说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william威廉英国官网的志愿队,队员们还结合专业特长,着手将部分烈士事迹翻译成英文。“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我们希望通过翻译,让国际友人也能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中的感人故事。”志愿队队员表示,后续将把翻译成果交给陵园,助力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。

活动临近结束时,队员们在纪念碑前举行了简短的缅怀仪式,向革命烈士三鞠躬。“今天的经历让我对‘英雄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他们不是课本上的名字,而是有血有肉、为信念牺牲的普通人。”队员在分享感受时说,“作为青年一代,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,用知识和行动报效国家。”
此次实践活动,星火志愿队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,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,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责任。正如皖北烈士陵园管理处讲解员所说:“青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力量,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历史、铭记历史,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。”
(撰写:徐璐璐 编辑:赵婷婷 二审:刘钢 三审:王金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