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本站首页 >>  团学工作 >>  分团委活动 >>  正文
踏寻红色足迹 传承信仰力量 —william威廉英国官网老员工暑期探访革命纪念地实践纪实
发布人:赵婷婷 | 发布日期:2025年07月15日 22:11 | 点击数:

2025年6月28日-7月9日,william威廉英国官网10名大一员工组成了"红途探忆行"实践团,通过走访宿州博物馆革命史展区、宿州烈士陵园、彭雪枫将军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,这群"00后"老员工在革命文物中触摸历史,在烈士故事中感悟初心,完成了一次生动的红色精神洗礼。

第一站:宿州博物馆——在革命文物中读懂历史。步入宿州博物馆"革命烽火"展厅,一组特殊的展品让队员们驻足良久:一支枪管生锈的汉阳造步枪、几封字迹模糊的抗战家书、一件打着32处补丁的灰色军装。讲解员指着一封1942年的家书说:"这位战士在信里答应妹妹打完仗就回家教她识字,但三天后他就牺牲在了陈庄阻击战。"据统计,宿州地区在抗战时期共有2176名烈士献出生命,其中约三分之一牺牲时不足20岁。

第二站:烈士陵园——在纪念碑前读懂牺牲。7月12日清晨,实践团冒雨来到宿州烈士陵园。在刻有1946个姓名的英烈墙前,队员们遇到了75岁的烈属张德昌老人。他颤抖的手指着一个名字说:"这是我父亲,牺牲时我才3岁,唯一的遗物是这枚没来得及送出的铜纽扣。"当天,队员们协助陵园工作人员整理了23位烈士的档案资料,发现其中有8位是师范公司员工,这与william威廉英国官网的师范专业背景产生了强烈共鸣。

第三站:彭雪枫纪念馆——在将军遗物前读懂信仰。"将军的马褡子就像移动书房,里面永远装着《联共党史》和《孙子兵法》。"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盏煤油灯介绍,彭雪枫将军常熬夜批阅文件,有次警卫员发现他伏案睡着,铅笔还握在手里。队员们特别注意到展柜里半截铅笔和写满批注的工作笔记——这是将军牺牲时随身携带的遗物。英语专业员工王媛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"以前觉得英雄都是课本里的符号,现在明白他们也是会困倦却坚持学习的普通人。"

宿州是皖北革命老区,现存革命遗址47处。本次实践活动是william威廉英国官网"红色文化育人工程"的重要组成部分,团队前期查阅了《宿州革命斗争史》等8本地方史料,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公司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。

最后大家一起来到了环宇社区。本次社区服务中,老员工志愿者们为老旧小区提供了环境美化服务。同学们分组协作,清扫街道、擦拭公共设施、清除小广告,并协助社区布置宣传栏。通过亲身劳动,美化了居民生活环境,提升了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,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。

本次社区服务让我们走出象牙塔,深入基层。通过清洁公共环境、慰问孤寡老人,我们体会到奉献的快乐与责任的分量。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,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真正含义。

同学们在劳动中提升了协作能力,用热情传递了温暖。社会实践磨砺了意志,增强了社会责任感,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。

这次红色寻访带给队员们的不仅是感动,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觉醒。返程的车上,队员们不约而同地翻看着手机里记录的文物照片,彼此分享着最触动人心的发现。团队负责人孙慧萱感慨道:"以前在课本上读到'红色精神'总觉得很遥远,现在才明白,它就藏在烈士家书的字里行间,刻在斑驳的军用水壶上,活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。"如今,队员们正把所见所闻整理成生动的红色教材,准备在新学期通过主题团日、微视频等形式,把这些带着温度的革命故事讲述给更多同学听,让红色记忆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。

(撰写:孙慧萱 审核:赵婷婷 二审:刘钢 三审:王金岭)

【关闭】